分子侵蚀石
item-electricity.jpg

项目在过热过程中

项目: 分子侵蚀石
类型: 无机物
有无生命: 不明
潜在/当前危险 设施内未受保护的装置可能会劣化
所需服装/武器 进入收容室后必须穿戴C级 HAZMAT 防护服
位置: 研究中心基地:四号,331室
异常报告: 分子去物质剂

使用程序:

该项目可作为作用于有机和无机物的快速分解剂用于威胁和/或用于组织行动或任务中。
被选择进行研究的样本必须在真空密封到塑料保护罩中并保存在冷藏库之前分成250克或更少的小份。这些样本必须保存在零下10度或更低的温度下,并在收容室内配备液氮罐以用于紧急冷却。在进行处理时,研究人员必须穿戴C型 HAZMAT防护服并在研究完成后进行标准的消毒处理作为最低限度的防护措施。不遵守此规定将受到纪律处分。直接暴露在项目周围的人员应被隔离,直到确定是否被感染。

在野外发现的样本必须被隔离和收容。所有样本都应以类似于造成重大危害的生物制剂的方式进行隔离。这是必要的,利于保持潜在的活跃样本以及帮助查明项目的来历。如果一个区域发生大规模污染,可能需要对被感染区域及其周围进行消毒。

报告:

项目是一种多晶硅化合物,1968年,在萨克斯塞维尔(Sax Sewell)事件期间(见附录CI-2218-01),项目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煤矿中首次被发现,回收人员第一次对其进行了记录。很快,项目被发现早已分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存在于二叠纪长兴时期的岩石地层,尽管已被确定它也存在于其他岩石地层中。

项目的惰性形式类似于烟煤,尽管质量明显较高且易碎。当过热至约400 ℃时,项目特性将开始显现,其表现为开始失去分子稳定性并崩解成颗粒细小的粉末。当过热结束后,用于实验的样本还未消散,则塌陷的粉末将在约三至五分钟内开始结块并重新形成其固体状态。项目在不稳定的状态下极易扩散,并多次与野生动植物和普通人直接接触。在分散状态下,项目样本可能会进入“活跃”状态,并能够简单地运动。研究表明,活性样本显示出初步识别图案的能力,并将朝着具有高热特征的材料的方向移动。

当项目接触到上述物体/材料后,项目将自发性地转为不稳定状态,并尽可能多地覆盖物体表面,再对被覆盖的表面进行研磨并逐渐将其分解。一旦与项目接触,物体中的无机物将会被溶解和吸收。一个项目受害者会以约每分钟████克的速度失去质量,最终物品的分子体将被破坏并分解。理论上,它违背了热力学第一定律。

裸露的皮肤和毛孔与项目轻微接触可能会使样本同时进入“活跃”状态与扩散状态,导致被感染区域受刺激和局部炎症。吸入扩散状态下的项目通常会导致类似于肺气肿和间皮瘤的长期呼吸道疾病。在极其严重且罕见的情况下,吸入的细小颗粒将开始在肺内重新形成其固体状态,引起严重创伤。在较短时间内,导致受感染者死亡。

除非特别注明,本页内容采用以下授权方式: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4.0 License